光明日报记者 秋月 高建金
近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福建省泉州市落下帷幕。 46支参赛队伍、1700多个项目入围决赛。经过激烈角逐,共产生金奖63项、银奖133项、铜奖198项。
“我以为科学研究是在实验室里完成的,这次比赛让我们的技术实现产业化成为可能。”在总决赛颁奖典礼上,福州大学徐平凡博士后团队凭借“全生物降解非织造材料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示范”项目,成功荣获“榜单揭晓”类金奖。这个项目是为了解决当地企业的实际需求而创建的,清楚地解释了这一创新“企业提出问题,博士后解决”的竞争机制,实现了竞争领域产学研的精准对接。
创新与产业的紧密结合,是福建吸引人才的独特魅力。事实上,福建吸引高端人才的道路早在1999年就开始了,当时全国首个博士后工作站在晋江成立。经过20多年的探索,这里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多方合作”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如今,仅泉州就建成了30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26项基础创新技能,深度融入纺织、鞋服、机械装备、新材料等九大重点产业。获得发明专利291项,实现经济效益超10亿元从转换结果来看。
近年来,福建推出多项举措,为博士后创新创业提供实实在在的财政支持:2024年,福建出台《进一步加强博士后工作七项措施》,将全省财政资金总额从不足2000万元增加到1亿元;新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可获得最高200万元的建站补贴。更让人才暖心的是“认而不申请”的贴心服务——以本次大赛为例,符合相关条件的金牌获得者来闽工作后可直接入选省级人才计划,省去了各级繁杂的申请流程。
“这个地方不仅提供资金,还提供舞台。”李俊宇,台湾民都创新实验室博士后,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实验室已向团队拨付科研经费1000万元以上,支持氮化镓材料的研发,将有效解决仪器购置的资金瓶颈。据了解,福建省投入逾3000万元设立专门针对台湾博士后的交流项目,已成功吸引50名台湾博士后来我省发展。
从赛场到农场,创新的种子在福建大地上生根发芽:福建农林大学种植技术为五省果农增收超50亿元;宁德时代电池技术实现“转线、超检”;金龙稀土新生产线年产值突破15亿元……这些成果让“科研终于离开”“实验室”是许多参与的博士后研究员的真实感受。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本次大赛共组织2100家企业、20家行业协会、13家创投机构及参赛项目团队参赛。对接中,648家企业、行业协会、创投机构和520个项目组达成合作项目220个、签约项目150个。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3日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