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从“假日热”到“四季红”
发布时间:2025-10-17 10:31
光明日报记者 苏艳 光明日报通讯员 黄琳艳 “这条路真美!等凤凰叶黄了我再来,然后就可以去栖霞山看红枫了。” 10月7日上午,来自山东的游客赵先生多次举起手机拍照、打卡南京凌源路的人群。在当地,他和朋友们计划再次访问南京。 国庆中秋假期,南京旅游文化消费表现亮眼:8天接待游客2009.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79.4亿元;全市100家重点商贸企业实现销售额39.5亿元。 作为全年跻身全国旅游名录tuktok的城市,南京在各个节假日已成为标配,年游客量超过1000万人次。有了稳定常年游客人流,南京为何成为旅游文化消费常青树?这个“南京答案”不仅体现了古都新城的城市美,也是我市推动文化、商贸、旅游、体育会展深度融合,全面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亮丽实践。 这里一年四季风景优美,四季都是旺季。春天可以去梅花山赏梅,鸡鸣寺赏樱花。夏季,可以去玄武湖赏荷。秋天,金色的梧桐叶铺满了人行道。冬天的南京有“阳光风情体验”。无论是国际梅花节、玄武湖荷花节等以自然景观为主的观赏活动,还是秦淮灯会、博物馆奇妙尼等互动文化体验嗯,南京每一季都有“定制IP”。 每周都有活动,每月都有亮点,每个季节都有精彩。这样的热闹景象,已经成为南京的常态。今年,南京市围绕“春换新季、仲夏不眠夜、金秋佳节、暖冬过年”的主题,推出“四季约”消费促进活动。仅国庆、中秋期间,南京就推出了600余项文旅活动和300余项消费促进活动,带市民和游客感受节日氛围,解锁更多文商体育旅游融合新方式。 整个区域浑然一体,处处都是风景。在商圈开博物馆、把菜市场变成旅游景点、在美丽的地方举办音乐会、将文艺与烟花结合,南京用“无国界”网络体验,打造文化、商业、旅游、体育会展深度融合的城市景观。 在南京德基广场,美术馆利用科技手段,让游客“穿行”宋代的“金陵图”,感受金陵这座城市的精彩。去年,博物馆接待游客超过800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占75%,成为商业、文化、科技融合的典范。 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进一步培育发达文化和旅游消费新增长点的多项措施》提出,要充分发挥强化文化和旅游的带动作用,深化“文化旅游+百业”和“百业+文化旅游”,增强产品供给能力,丰富消费业态和场景。 著名的“苏潮”是深化“文旅+全产业”的成功实践以及“全产业+文化旅游”。一张小小的门票,南京连接了体育、旅游、商业、文化等多个领域。遍布全市的“第二场景”打造“全球”主场、“全时”主场、“全效”主场,用优质农产品、高效、高效的“三进”乡村文化活动和本土文化人才进城连接城乡,不仅激发了旅游活力和文化消费,也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热情服务,永远在线。国庆中秋假期,南京6000余名文旅志愿者坚守在一线。 “慈善中山”、“我爱玄武湖”等40多个文旅志愿者团体活跃在主要景区、文博、美丽乡村,为来自各地的宾客服务。我全心全意地环游世界。 良好的消费环境让流量得以“维持”。南京推出“宁欣欣”消费智慧平台,实现“线下购物线上退货、本地消费异地退货、预付款快速退款、精品展示安全购买”等功能。平台上线以来,全市大型综合体入住率达到100%,7天无理由退货承诺兑现率达到100%。 从“春牛头”到“秋栖霞”,从秦淮灯影到数字会展,南京用四个季节书写了文化、商业、旅游、体育会展的融合,将“游客的辣味”融入到城市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以人为本、创新融合的“四季剧本”,描绘出南京与四海游客热络不已的景象儿子们。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6日第10页)